上游材料端:
尽管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幅度高达50%,市场上出现了磷酸铁锂电池回暖的猜测声音。但是从2019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三元锂电池仍将是主流。未来动力电池仍将往高镍化方向发展。
材料体系规划:LG化学目前所生产的电池以NCM622为主。未来将从NCM622做到70%的镍,10%的钴和20%的锰以达到NCM712。目前的情况是622软包电芯正在量产,712型正在积极开发,会在两到三年内进行大规模生产。
NCM811正极材料更适用于圆柱电池,会大量生产用于电动公交车,第三代电池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增加能量密度(增加镍含量),降低成本(减少钴含量)和提高充电性能(引入人造石墨负极)。
从LG化学的材料体系规划来看,未来LG化学所生产的动力电池中,镍和锂的使用量将持续增长。提前锁定氢氧化锂原材料,是从长远战略规划考虑。从去年LG化学在上游材料端的布局来看,也可以印证这一猜测:
2017年11月,澳大利亚锂矿企业Pilbara Minerals公司宣布将与LG化学在韩国合资建造锂加工厂。根据协议,拟建设的加工厂投资3.09亿美元,年产能高达3万吨氢氧化锂,计划于2020年1月投产。
2018年,LG化学与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矿企Nemaska Lithium签订了供应协议,Nemaska将每年向LG化学供应7,000吨氢氧化锂,初步期限为2020年10月开始的五年。这几乎锁定了该公司魁北克省项目2025年之前的全部产量。
2018年8月,赣锋锂业及全资子公司赣锋国际与LG化学签订《供货合同》,约定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由公司及赣锋国际向LG化学销售氢氧化锂产品共计4.76万吨。
2018年12月,LG化学与Kidman签订了购买协议。根据协议,LG化学将在最初的10年期限内,每年向Kidman购买1.2万吨的氢氧化锂。
而在镍矿方面,LG化学2017年11月8日宣布,公司向Kemco公司投资10亿韩元(约合89.7万美元),获得了后者10%的股份。Kemco是韩国的硫酸镍供应商。
中游:
在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方面:2018年4月10日,华友钴业公司全资子公司华友新能源与LG化学签订协议,双方拟合资设立华金新能源材料(衢州)和乐友新能源材料(无锡)公司,生产锂电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
据悉,华金公司投资总额10亿元,其中华友新能源占股51%,将主要从事前驱体的生产、销售及相关配套服务,一期生产规模为4万吨/年前驱体,其后将根据市场情况扩大至10万吨;乐友新能源总投资30亿元,华友新能源占股49%,经营范围为正极材料的生产、销售及相关配套服务,一期规模为4万吨/年正极材料,其后根据需要可扩大至10万吨。
在隔膜方面:5月20日,LG化学与恩捷股份控股子公司上海恩捷就采购锂电池隔膜产品事宜签署《购销合同》,合同自 2019 年4月4日生效,合同期限为5年,总金额不超过 6.17亿美元。据相关机构以合同金额按基膜估算,此次合同体量预计超10亿平米。
下游:
LG化学主打软包电池,目前LG化学电芯能量密度在250Wh/kg左右,体积能量密度在530Wh/L左右,可以满足整车400km的续航里程需求。LG化学具有较好的循环寿命,能到达到2000次循环。
据LG化学此前透露的技术规划:2020-2022年单体能量密度将达到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将达到700Wh/L,可以满足整车500km的续航里程需求。2023-2024年能量密度将达330Wh/kg,可以满足整车600km的续航里程需求。
在产能方面:LG化学宣布,将其2020年动力电池产能目标从70GWh提高至90GWh,提升约29%。届时LG化学在韩国、荷兰、南京和波兰弗罗茨瓦夫将确保拥有年产110GWh电池的生产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LG化学不断出现了扩大产能的大动作:
2018年7月中旬,LG化学全球最大电池制造基地在南京正式投产。预计2023年将实现全面达产,年产动力电池32GWh,年产值将达350亿元。
2018年12月,LG化学宣布,公司将向其波兰弗罗茨瓦夫的电池厂追加投资5亿欧元将该工厂的电池年产量提高到70GWh,预计每年可以为3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零部件。
2019年1月10日,LG化学官方表示,,将于2020年前在中国南京建设一个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和一个小型电池工厂,两家工厂各投资6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计划总投资1.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
此外,LG化学还计划在波兰投资16.3亿美元建欧洲最大电池工厂,预计该电池厂每年的产能将达几千兆瓦时。
后记:
2019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商务部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进行优质动力电池及其相关产品的投资。这无疑为外资动力电池企业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以LG化学为例的外资企业正积极打通锂电池上中下游产业链,扩大产能,对我国本土动力电池企业会造成一定冲击。但竞争不一定是坏事,有效竞争对促进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从而促使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本文由EnergyTrend 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