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 PV Taiwan开展前夕,SEMI和工研院共同宣布台湾太阳光电业者首次成功整合欧美日,提案通过【SEMI PV23-1011硅晶太阳能模组运输环境振动测试方法】国际产业技术标准,以减少太阳能模组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损耗。这是工研院和友达、金顿、茂暘等12家台湾太阳光电业者,共同透过SEMI的国际平台运作,首次突破国籍限制,得以在国际产业技术标准平台上发声,也证明台湾太阳光电产业的制造实力受国际肯定。
2010年台湾和大陆合併太阳能电池产量佔全球的62.2%,并预估今年可达到80%,其中又以硅晶太阳能电池为大宗。台湾有3个产量达Gigawatt等级的太阳能电池厂,生产品质和价格兼优的产品,制造实力坚强,世界有目共睹。然而,在全球朝向太阳能发电达到市电同价的过程中,面对大陆的价格竞争,持续降低制造成本和开拓新区域/应用市场是台湾厂商的关键挑战。
SEMI PVGroup台湾暨东南亚区总裁曹世纶表示:「对产业技术发展和成本降低最重要的,就属国际产业技术标准。然而,由于IEC、ISO等国际产业标准均须具备联合国会员国身分才能参与,台湾的太阳能产业缺乏国际舞台。SEMI将国际标准制订的运作模式引进台湾,就是希望能够协助台湾太阳光电产业能儘早在国际上取得技术主导权、加速开拓新市场。」
根据目前的法规,太阳能模组厂商必须保证20-30年的产品寿命,对于太阳光电产业而言,产品的可靠度尤其重要。客户投资的不仅是产品的效能,也是可靠度。因此,在产品运送给客户之前,先做统一的测试来确保太阳能模组能在何种运送环境条件下安然无恙,对于客户和制造商而言都是降低成本的最佳做法。本次通过的太阳能模组运输环境振动测试标准提供一个统一的测试方法来评估在运输或运送过程中的机械振动对太阳能模组所造成的耗损。这个标准不仅让模组制造商和其客户能有一个参考的标准,更有助于加速发展在运输过程中的模组安全保护方法。
工研院量测中心主任段家瑞指出:「在经济部能源局支持下,工研院自2009年起开始规划国际标准接轨事宜,仅一年半就通过第一个由台湾产业与工研院共同合作产生的SEMI国际太阳光电模组标准文件,可说是意义非凡。以往许多太阳光电业者把模组运到国外时,因为运输包装设计未经过一套统一的国际标准测试,以致于经常出现模组产生破裂、脱框等瑕疵。有了这项运送标准未来将有助于台湾太阳能电池厂、模组厂及系统厂,所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模组及相关组件在陆、海、空不同运输模式下,能有一套国际共通测试方法可遵循,不但可提高其包装设计及产品可靠度,还能有效降低因运输产生的瑕疵数量及输出功率的不必要损耗。」
本次通过的标准是由「SEMI台湾太阳光电国际产业技术标准委员会」旗下的振动测试方法工作小组于2010年3月提出后,经过一年半的讨论协调,终于在今年9月获得欧美日等国家的60多家相关业者共同投票通过。该小组的总召集人为工研院量测中心组长吴登峻,共同召集人为茂暘能源处长林敬杰、金顿科技董事长李昆达,以及友达光电处长邱秀霞。
「SEMI台湾太阳光电国际产业技术标准委员会」是继欧洲、北美、日本之后,SEMI PV Group于2009年7月在全球成立的第四个PV标准委员会,主要由工研院量测中心副主任庄柏年、旺能光电副总暨研发长蔡育源、致茂电子协理李静粼、友晁能源材料董事长陈荣显、UL台湾协理宋瑞义等五位共同带领太阳光电相关的标准讨论与制订。目前委员会下设置硅晶电池外观(c-Si Cell Appearance)、振动测试方法(Vibration Test Method)、外延片量测方法(Wafer Measurement Test Method)等三个工作小组,以及设备介面标准(Equipment Interface Standards Coordination)和电池规格(Cell Spec Coordination)等二个国际合作小组。
除了这次通过的模组运输环境振动测试标准之外,SEMI和工研院目前也持续与台湾的太阳光电业者合作,共同推动太阳能电池运输量测方法及运送包装载具等国际产业技术标准的建立。段家瑞表示:「台湾身为全球太阳能产业市场重要的输出国,若能由国人自行主导国际标准,相信未来不但可大幅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可兼顾上、中、下游产业链需求,带动更大的产业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