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来,全球锂电池总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到了2015年,锂电池产业进入了产能极速扩张时期,全球锂电池总出货量达到95.29GWh。因此,锂电池行业不可避免出现了盲目扩张产能,一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的锂离子电池行业项目情况。为了提高锂电池产品质量,规范锂电池行业生产环境,2015年8月,工信部出台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简称“规范条件”)。
2017年4月17日,工信部公布了符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一批),共8家企业入选,其中只有一家储能型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又一次走在了国内其他电池企业的前面。
2018年1月15日,工信部公布符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第二批)。在第二批企业名单中,储能型电池企业明显增多,共有七家。
12月17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发布了第三批符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名单。加上前面两批企业,目前共有37家企业进入了符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名单。
综合观察三批符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名单可发现,其中有15家电池企业的产品类型是消费型电池,9家主攻储能型电池。此外还有6家正极材料企业、5家电解液企业、2家负极企业以及1家隔膜企业进入了名单。
从以上占比分布图可看出,虽然目前消费型电池依然占据主流(占比39%),但是储能型电池正在崛起中(占比24%)。
2016-2017年两年间,我国规划和在建的储能项目规模已经接近1.6GW,是2000-2015年累计规模的10倍,我国储能产业正在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初期阶段过渡。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近390MW,年增长率为45%,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为649.7MW,占比为2.1%,同比增长104%。
此外,据行业相关研究机构预计,在全球电池储能系统方面,全球储能总装机容量将在2025年增至43GWh,2030年增至70GWh,2040年增至91GWh。
随着各国对储能市场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储能装机量的不断增大,带来的是大量的储能电池的需求,国内外一线电池企业当然要牢牢把握及占据储能电池的市场。
以下 整理了国内外一线电池企业的储能布局:
比亚迪:
早在2008年,比亚迪就已将目光投向储能领域:
上个月末,比亚迪16台集装箱储能再出货英国。截止到目前为止,比亚迪出货英国的集装箱储能数量已累计达240台+。
宁德时代:
另一锂电巨头宁德时代亦不甘示弱:本月月初,宁德时代联合中国电力科学院、中国汽车技术研发中心等2家科研院以及清华、厦大等6所高等院校,还有及厦门钨业等7家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的研究中心获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6月18日,宁德时代与福建省投资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共同合作投资24亿元建设大型锂电池储能项目,项目落户福建晋江,计划分三期实施。项目一期为100MWh级锂电池储能电站,二、三期将分别扩建500MWh级和1000MWh级的锂电池储能设备,同时还将配套建设移动储能设备,以及移动充电设施。
LG化学:
2017年,LG化学(南京)引入ESS电池生产线,开始全面布局储能电池系列产品,并且将市场重点放在了中国。
2018年10月23日,LG化学动力电池项目在中国南京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20亿美元,主要生产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小型电池,工厂规划建设动力电池16条、储能电池3条、小型电池4条,共计电极、电芯生产线23条。该项目一期预计将于2019年四季度开始实现量产,2023年实现全面达产。
三星SDI:
2010年,三星SDI正式启动锂电池电能储备装置(ESS)事业,将二次电池稳定性应用至大型电池系统ESS。
本月初消息,三星拟在天津调整部分产品结构,同时投资建设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生产线和车用MLCC工厂(多层陶瓷电容器)等新项目,新增投资达24亿美元建设全球领先的电池生产线等新项目。此次投资新建的动力电池初期主要应用于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和电动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