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储能产业增速巨大,政策引导储能产业发展
全球储能产业增速加快,政策驱使的国家增速最为明显。根据中国电池联盟统计的最新数据。未来10年全球储能领域将见证强劲增长,到2026年增长的规模将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50吉瓦。其中,全球公用事业规模储能容量年增量将从2017年的1159兆瓦增至2026年的30473兆瓦,而同期分布式储能系统年增量从684兆瓦增至19700兆瓦。储能产业主要应用领域为:家庭、商用储能、移动电源储能、电网储能、分布式发电等领域。
从增长数据方面来看,2017年全球增量最多的5个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印度、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个5个国家占据了全球储能增量的51%。在公用事业规模及分布式领域中,储能高度集中部署在政策有利条件的国家。2017年,前5大国家将占新增分布式储能容量的70%,占新增公用事业规模储能容量的57%。
2、我国储能产业正在处于政策引导期,储能产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储能产业现状依然处于政策引导期,储能产业以政府试点为主。自2011年起,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相继出台多个关于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并推进多个储能试点项目工程的建设,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成了北京房山区光伏充电站项目、北京市延庆区光谷小区项目、北京市高安屯充换电站、上海临港一体化充换电站等多个试点工程项目并有多个在建项目。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28个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均没有进行商业化运行,都是属于政府政策引导的试点项目。
中国电池联盟分析,从《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政策的出台来看,储能相关的设备属于国家重点的能源发展设备,国家将大力支持相关储能设备的技术开发以及设备的实际应用。从《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发布的内容来看,国家将储能产业的任务主要定位在了能够调节电网整体的用电量,通过分布式的储能设备,将在夜间用电低谷的时候储存一部分电量,用于在白天用电高峰时降低用电压力。从而,明确了储能产业在国内的主要任务和应用领域。《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则是说明一方面国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分布式储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落实;另一方面,则是限于现阶段,无论是储能技术方面还是分布式储能在整个电网里面的运行模式和商业模式方面都没有成熟的方案。因此,需要进一步的试点论证,从而探索出合适的储能技术以及运营模式,为将来的商业推广和技术标准建立良好的基础。
为了实现国家电力“十三五”规划中“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的发展目标。发展、完善储能技术和运营模式将是比不可少的。中国电池联盟认为在未来1-2年,国家会加大储能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并根据试点运营情况出台推广部分试点样例工程的政策。
3、储能产业领域,锂电池快速增长,多家电池厂商布局储能产业
在储能产业领域,锂电池快速增长。据中国电池联盟统计,2016年中国已有电化学储能500MW。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的装机规模为101.4MW,同比增长299%。在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中,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占比为62%,铅蓄电池排名第二,占比为37%。而2016年中国新增规划、在建的电化学储能项目装机规模高达845.6MW。锂电池将在储能领域占据主要的地位并获得快速增长。
资本市场也在逐渐关注国内的储能产业,多家电池厂商布局储能产业。2017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获得风投资金累计为4.8亿元。其中最大的一笔资金是微宏电力获得的4亿美元投资。这说明国际投资机构已经看中了中国储能领域巨大的增长势头,并希望通过投资获得巨额的收益。除了微宏电力以外,比亚迪、沃特玛、亿纬锂能、猛狮科技、国轩高科等国内知名的电池厂商都在布局储能产业,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试点工程。
数据来源:中国电池联盟
中国电池联盟分析,现阶段,储能产业的增长主要是靠政府试点工程的引导。无论是储能技术还是运营模式都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此时进入储能产业,即使技术或者相应的产品相对不成熟,对整体的市场影响不大。这个期间相关企业则可以不断的累计技术和运营经验,从而比其他企业更早的一步形成门槛。而且,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一旦试点项目获得成功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那么,政府的政策就会进入产业推广期。不仅会出台相关的补贴或者优惠政策,成功的试点工程还会作为样板向全国各地进行推广;相应的企业也会参与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从而获得储能产业飞速发展阶段的红利。
当然,由于储能技术依然需要高安全性和高稳定性的电池技术支持,使得相关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技术和资金进行技术研发以及试点工程的建设。同时,现阶段缺乏成熟的商业化模式,使得企业难以通过储能项目获得较高的盈利。这些因素形成了进入储能产业的资金和技术壁垒。缺乏技术和资金积累的电池企业将难以进入储能产业。而有能力进入储能产业的企业,则会陆续推出自己的储能试点项目工程。因此,储能产业将会出现“百花齐放”的格局。
4、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将成为储能产业热点,但成本制约梯次利用的发展
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将成为储能产业热点。对于这些动力电池厂家来说,参与储能产业的布局不仅仅是能够获得储能产业的市场。同时,也是发展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技术的良机。随着第一批新能源电动车的电池逐渐达到使用寿命的极限,动力电池的回收需求将逐渐显现。根据中国电池联盟预测,到2020年,总共将累计有12万至17万吨的动力电池需要回收处理。而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则是连接动力电池回收需求和储能产业电池需求最好的桥梁。虽然,动力电池到了使用年限,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容量达到80%的要求。但是,从电池本身来说,依然至少有40%至60%的容量可用。如能通过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将这部分可用的电芯、模组筛选出来并重新装成用于储能或其他领域的电池,将有效减少国家相应资源的消耗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也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但是,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依然面临较大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成本。以一个3MW*3h的储能系统为例,在考虑投资成本、运营费用、充电成本、财务费用等因素之后,如采用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作为储能系统电池则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在1.29元/kWh。而采用新生产的锂电池作为储能系统的电池,则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在0.71元/kWh。由此可见,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成本明显高于新电池。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梯次利用技术现阶段尚不成熟,从而导致在退役动力电池的拆解、可用模块的检测、挑选、重组等方面的成本较高。同时,由于梯次利用的电池一致性较差,需要在采购相关设备的时候增加一部分成本用于采购加强系统稳定性的设备。这些成本都是制约梯次动力电池在储能产业推广发展的重要因素。若政府对梯次电池储能系统进行1200元/kWh进行补贴,则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将降至0.70元/kWh。
数据来源:中国电池联盟
因此,中国电池联盟认为,如政府能出台对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在储能产业的补贴政策,那么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梯次利用电池的成本,促进梯次利用技术和储能产业的共同发展,还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政府同样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将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系统应用于一些弃风率,弃光率较高的地区,将这些电力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面对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产业能否抓住这次发展机遇。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动力电池制造企业、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储能产业企业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摸索出一个良好的产业闭环模式。中国电池联盟也会与相关产业同仁一道,关注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产业的最新动态。为产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原文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